在一名患者身上可以检测到各种致病性自身抗体,与单一抗体相比,致病性和共病性略有改变,在重症肌无力(MG)患者中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。基于此,该文章旨在探讨MG患者的自身抗体簇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。
研究团队,对664名MG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审查。选择指南推荐检测的五种自身抗体(AChR、MuSK、titin、RyR和LRP4)进行聚类分析。比较各组之间的各种临床表现。在没有事先聚类的情况下,还对个体自身抗体和临床表现之间以及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(MGFA)临床分型的不同亚型之间的单独关联进行了分析。
以下是具体研究内容,小编着重转述MG患者基础信息、聚类分析结果及各临床特点的相关性。
1
MG患者基础信息
分析了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的644例符合国际诊断标准的中国MG患者的病历资料。每位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根据典型临床特征及药理学、电生理学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确诊。
MG的诊断基于以下标准:(a)波动性和疲劳性肌肉无力,以及(b)以下测试的至少两项阳性结果:血清抗体检测、新斯的明测试和重复神经刺激(RNS)测试。至于血清抗体滴度,仅考虑AChR+、MuSK+和LRP4+抗体,AChR Ab≥0.45 nmol/L或LRP4-Ab≥0.21 nmol/L被定义为阳性。
纳入标准:(1)年龄≥10岁,性别不限;(2)MG诊断明确;(3)检测了抗AChR、抗MuSK、抗titin、抗RyR和抗LRP4五种抗体。
排除标准:(1)女性妊娠;(2)严重心肺功能不全;(3)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严重疾病后遗症;(4)临床资料不完整。
患者临床特征信息记录:性别、年龄、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表(QMG)评分、病程(单位:月)、MGFA分类、抗体阳性情况(抗AChR、抗MuSK、抗titin、抗RyR和抗LRP4抗体)、出现并发症情况、胸腺瘤、胸腺异常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恶性肿瘤、心脑血管病、甲状腺功能障碍、皮肤病、眼疾、结缔组织病。
2
结果
2.1 患者群体总体特征
总共分析了664名中国MG患者。其中352人(53.01%)为女性,312人(46.99%)为男性。发病年龄为10至92岁,从发病到纳入的平均病程为21(0.13-480)个月。诊断时的中位QMG评分为8(0-32)。
根据MGFA分型,IIa型占比最高(265例,39.91%),其次为I型(140例,21.08%)。
抗体检测显示,AChR阳性病例最多(498例,75.00%)。
343例(51.66%)存在并发症,并按并发症类型进行记录。
2.2 自身抗体簇及其在临床表现中的差异
使用聚类分析,644名患者根据自身抗体分为两个不同的聚类。
聚类1:包含485例患者,以RyR-(95.26% vs. 73.74%,p < 0.001)、titin-(100% vs. 0,p < 0.001)和AChR-(33.20% vs. 2.79%,p < 0.001)为主。阴性抗体更多。
聚类2:包含179例患者,以RyR+(26.26% vs. 4.74%,p < 0.001)、titin+(100% vs. 0,p < 0.001)和AChR+(97.21% vs. 66.80%,p < 0.001)为主。阳性抗体更多。
聚类后抗体特点:
(1) titin抗体,聚类1所有病例均为阴性,聚类2均为阳性。
(2) 与聚类2相比,聚类1的MuSK+频率较高(2.27% vs. 0%,p = 0.042),但差异远小于其他三种抗体(p < 0.001)。剔除MuSK后聚类结果不变,表明MuSK对聚类无影响。
聚类后性别、年龄、QMG评分特点:
(1) 聚类1女性比例较高(55.67% vs. 44.33%,p = 0.024),而聚类2男性比例较高(53.89% vs. 46.11%,p = 0.024)。
(2) 与聚类1相比,聚类2的发病年龄(65岁 vs. 52岁,p < 0.001)和QMG评分(10 vs. 7,p = 0.002)显著增高。
聚类后MGFA分类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特点:
(1) MGFA分型中,聚类1的I型比例高于聚类2(24.95% vs. 10.56%,p < 0.001),而IIIb型(8.45% vs. 13.89%,p = 0.035)和IVb型(3.51% vs. 8.38%,p = 0.009)比例较低。
(2) 聚类1的并发症比例显著低于聚类2(49.69% vs. 67.60%,p < 0.001)。聚类1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和眼部疾病发生率更低。结果表明,AChR+、RyR+和titin+患者更易罹患上述四种疾病。
总体而言,聚类2对患者更为不利。
2.3 个体自身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
个体自身抗体与临床表现的不同关联,结果如下所示。
(1)男性更易出现AChR+和titin+。
(2)年龄越大,AChR+、RyR+和titin+风险越高。
(3)病程越长,AChR+风险越高(AChR IgG浓度与病程呈正相关)。
(4)AChR+与胸腺瘤、高血压、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呈正相关。
(5)RyR+患者的胸腺瘤、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增加。
(6)Titin+患者的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和眼疾风险更高。
(7)未发现抗MuSK抗体与任何临床表现的关联。
分析了不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,结果如下所示。
(1)高血压与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甲状腺功能障碍、皮肤病和眼部疾病呈正相关。
(2)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和甲状腺功能障碍呈正相关。
(3)心脑血管疾病与皮肤病和眼疾呈正相关。
(4)结缔组织病与恶性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甲状腺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呈正相关。
(5)心脑血管疾病与胸腺瘤呈负相关。
对AChR+患者(无论是否合并胸腺瘤)的titin和RyR比较分析结果显示,两组间titin和RyR抗体频率无显著差异,即胸腺瘤存在与否对titin和RyR抗体无影响。
2.4 MGFA亚型之间的差异
不同MGFA亚型在AChR(p < 0.001)、MuSK(p < 0.001)、titin(p < 0.001)、并发症(p < 0.001)、胸腺瘤(p < 0.001)和高血压(p = 0.041)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从I型至V型疾病进展中抗体的变化如下。
(1)随着病情加重,AChR变化不显著。
(2)MuSK+病例总数较少(n = 11),且全部分布于b亚型(IIb = 7,IIIb = 3,IVb = 1),比例呈下降趋势。
(3)IVa型未发现RyR阳性,但其比例从I型至IIIb型呈上升趋势,并在IVb和V型继续增加。
(4)Titin阳性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。
进一步分析了a亚型(IIa + IIIa + IVa)与b亚型(IIb + IIIb + IVb)、I型与其他亚型的多项临床参数差异。
(1)a亚型与b亚型在MuSK+(0 vs. 6.43%,p < 0.001)和共存心脑血管疾病(8.57% vs. 15.79%,p = 0.013)方面差异显著,即b亚型MuSK+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更高。
(2)与其他亚型相比,I型男性比例较高,女性比例较低。其他亚型的AChR+和titin+比例高于I型。其他亚型的并发症及胸腺瘤、高血压、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发生率均高于I型。
3
总结
本研究首次通过聚类分析评估MG患者的临床表现,将患者分为两大类并纳入重症肌无力抗体分析。
聚类1患者年龄较大,QMG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,尤其是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和眼部疾病。个体抗体分析显示,男性病例更有可能是AChR+和titin+,年龄较大与AChR+、RyR+和titin+有关。在MGFA亚型中,随着MG严重程度从I型增加到V型,AChR+、RyR+和titin+的比例在IIa期达到峰值。MuSK+患者相对罕见,主要存在于b亚型组。与a型患者相比,b型患者的MuSK+患病率更高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更高。
titin+、AChR+和RyR+患者更易合并胸腺瘤,这三种抗体均与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MG患者的重要风险因素,MG患者需监测血压和血糖,早期识别和治疗相关并发症,特别是老年患者,并尽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