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DP-43蛋白病:从分子病理到临床诊断的进展

2025-08-18

引言

TDP-43 蛋白病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核心病理特征是在受影响神经元的细胞质和/或细胞核内出现 TAR DNA-binding protein 43 (TDP-43)的异常聚集。这种异常聚集的 TDP-43 蛋白通常呈现磷酸化、泛素化、裂解和错误定位(从细胞核丢失)等特征,这些病理改变被认为会干扰 TDP-43 的正常功能(如 RNA 代谢调控),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。





一、TDP-43:结构与功能

TDP-43 (TAR DNA结合蛋白43),是一种由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,属hnRNP(异质核糖核蛋白)家族成员。TDP-43含两个RNA识别基序(RRM1/2)和羧基末端结构域(CTD)。RRM1结合UG重复RNA序列,CTD介导蛋白质互作及液-液相分离(LLPS)。正常状态下,TDP-43主要定位于核内,参与RNA代谢调控。

图1 | 来自A型FTLD-TDP患者的TDP-43淀粉样纤维的冷冻电镜结构。  

a,三名A型FTLD-TDP患者前额叶皮层中TDP-43纤维的冷冻电镜图谱,显示为垂直于螺旋轴的中心切片。GRN表示携带与A型FTLD-TDP相关的GRN突变的个体。比例尺为25 Å。  

b,TDP-43结构域组织的示意图。显示了与疾病相关的磷酸化位点。黑色线条表示形成有序纤维折叠的区域。NLS代表核定位信号。  

c,纤维折叠中二级结构元件的氨基酸序列比对。箭头表示β链。  

d,以高(灰色)和低(黄色)等高线水平显示的冷冻电镜图谱以及原子模型,展示的是垂直于螺旋轴的单个TDP-43分子。  





二、TDP-43 蛋白病

以下是主要的 TDP-43 蛋白病,分别详细介绍:

1.   额颞叶变性伴 TDP-43 病理 (FTLD-TDP)

概述:这是额颞叶痴呆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(约占 FTLD 病例的 50%)。其特点是 TDP-43 蛋白异常聚集主要集中在大脑的额叶和颞叶皮层,导致这些区域进行性萎缩。临床表现以人格、行为和语言障碍为主。

主要临床综合征:

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(bvFTD):核心症状是显著的人格改变、行为失控、情感淡漠、同理心丧失、执行功能障碍、刻板行为、饮食习惯改变等。

语义性痴呆(SD):进行性丧失词语和物体意义的知识(语义记忆丧失),语言流畅但空洞,命名困难,物体识别障碍。

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(PPA):语言表达费力、不流畅、语法错误、构音障碍,理解能力相对保留。

遗传因素:部分 FTLD-TDP 病例有家族史,主要致病基因包括 C9orf72 (六核苷酸重复扩增), GRN (颗粒蛋白前体基因), VCP (缬酪肽包含蛋白基因) 等。


2.  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(ALS)

概述:ALS 是一种选择性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,导致肌肉无力、萎缩、痉挛,最终瘫痪和呼吸衰竭。绝大多数散发型 ALS (约 97%) 和相当一部分家族性 ALS 病例 (主要是 C9orf72, SOD1 除外) 的病理特征是运动神经元内出现 TDP-43 阳性包涵体。因此,TDP-43 病理是 ALS 的核心病理标志。

临床表现: 起病隐匿,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、萎缩(下运动神经元损害)和肌张力增高、腱反射亢进、病理征阳性(上运动神经元损害),可伴有球部症状(构音障碍、吞咽困难)。部分患者(约 15%)会发展出明显的额颞叶痴呆症状(ALS-FTD)。

病理特征:TDP-43 包涵体主要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、脑干运动神经核(如舌下神经核)以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额颞叶皮层的神经元胞质中。形态包括圆形包涵体、线状包涵体、核内包涵体(较少见)等。脊髓运动神经元丢失和皮质脊髓束变性是其典型病理变化。

与FTLD-TDP的联系:ALS 和 FTLD-TDP 在临床(部分 ALS 患者有痴呆,部分 FTLD 患者有运动神经元病症状)、病理(TDP-43异常聚集)、遗传(共享 C9orf72等基因突变)上存在显著的交叉重叠,被认为是同一疾病谱系(TDP-43 蛋白病谱系)的两端。


3. 边缘主导年龄相关TDP-43脑病

(Limbic-predominant Age-related TDP-43 Encephalopathy - LATE)

概述:LATE是一个相对较新(2019年正式命名)但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它特指在高龄老年人(通常 >80 岁)中常见的一种 TDP-43 蛋白病,其病理变化主要累及边缘系统(海马、杏仁核、内嗅皮层等),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(Aβ斑块、神经原纤维缠结)或其他病理共存。LATE 被认为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(特别是遗忘型认知障碍,类似阿尔茨海默病)的一个重要独立因素。

临床表现:主要表现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,记忆障碍(尤其是情景记忆)是核心症状,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非常相似。进展通常较缓慢。

病理特征:TDP-43 病理主要局限于边缘系统,尤其是海马和内嗅皮层。

LATE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高龄老人有显著的记忆障碍,但尸检时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相对较轻。它强调 TDP-43 病理在老年痴呆中的重要作用,尤其是在“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”解释不了的病例中。


4. 其他相关的TDP-43蛋白病

ALS-FTD (肌萎缩侧索硬化症-额颞叶痴呆):这是 ALS 和 FTLD-TDP 的叠加综合征。患者同时具有明确的运动神经元病症状(符合 ALS 诊断)和显著的额颞叶痴呆症状(符合 FTD 诊断)。这是TDP-43蛋白病谱系中重叠型的代表,与C9orf72基因突变高度相关。

海马硬化伴TDP-43病理:海马硬化是指海马神经元严重丢失和胶质增生。在无阿尔茨海默病典型病理或伴随 LATE-NC 的老年人中,海马硬化常伴有 TDP-43 病理(通常符合 LATE-NC 2或3期),是导致严重遗忘症状的重要原因。

某些遗传性包涵体肌病:如由VCP基因突变引起的包涵体肌病伴早发性Paget病和额颞叶痴呆。患者肌肉和脑中均可见TDP-43阳性包涵体(对应 FTLD-TDP 的 D 型)。

极少数阿尔茨海默病病例: 虽然 AD 的核心病理是 Aβ和 tau,但有一部分 AD 患者(尤其是高龄者)的脑中也会检测到 TDP-43 病理(通常累及边缘系统,与 LATE 模式相似),这可能加重了患者的认知损害。

慢性创伤性脑病:在部分CTE病例中(特别是较晚期),除了特征性的tau病理外,有时也能观察到 TDP-43 病理的存在,提示TDP-43异常也可能参与创伤相关的神经退行过程。


◆ 总结表格:主要 TDP-43 蛋白病的核心特征


◆ 重要提示:

TDP-43病理是核心标志,但非唯一病因:虽然这些疾病共享 TDP-43 病理特征,但它们的触发因素、具体发病机制、受累脑区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。TDP-43异常是这些疾病神经退行性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共同通路。


共存现象常见:特别是在高龄个体中,多种神经退行性病理(如 AD病理、TDP-43病理、α-突触核蛋白病理、脑血管病)常共存,共同导致认知和运动功能下降。

诊断挑战:目前TDP-43病理的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死后脑组织尸检。生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、神经影像学(MRI, PET)和生物标志物(脑脊液、血液中的神经丝轻链 NfL 等对神经损伤有提示作用,但尚无特异性的TDP-43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)进行综合判断。LATE 的诊断标准更是基于病理。





三、时空传播与致病机制  

1. 病理传播模式  

○ ALS:运动皮层→脊髓→脑干/额颞叶 → 肌无力→呼吸衰竭  

○ bvFTD :前额叶/颞极 → 执行功能障碍、行为异常  

○ LATE:海马/内嗅皮层 → 记忆衰退  


2. 分子致病机制  

○ 功能丧失(LOF):核内TDP-43缺失 → RNA剪接失调 → 隐秘外显子插入(如STMN2、UNC13A基因)→ 蛋白表达障碍。  

○ 功能获得(GOF):胞质聚集体直接毒性 → 线粒体功能障碍、细胞骨架破坏、神经炎症。  

○ LOF与GOF形成恶性循环,加速神经元变性。





四、病理聚集的关键机制  

1. 核质转运异常:TDP-43异常胞质移位。  


2. 相离与构象转变:  

○应激颗粒(SGs)内发生 相内分相(intra-condensate demixing)  

○ CTD结构域 α螺旋→β折叠 → 不可逆聚集体形成。


3. 清除功能障碍:  

○聚集物累积→ 隔离自噬接头蛋白(如SQSTM1/p62)→ 抑制清除途径(蛋白酶体/自噬)→ 恶性循环。

图2 | 在遗传/环境因素下,TDP-43(红色)异常移位至胞质,长期聚集干扰细胞功能(如SQSTM1隔离)。正常状态下可通过自噬等清除少量聚集物,但持续积累将导致神经元变性。早期干预核定位可能阻止细胞死亡。  





五、EVs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 

EVs的双重角色:  

○ 保护性:EV分泌TDP-43减轻细胞内聚集(抑制EV分泌加重表型,促进分泌可改善生存率)。  

○ 传播性:EV作为"特洛伊木马",经网格蛋白内吞将病理TDP-43递送至受体细胞。  


胶质细胞的关键参与:  

○ 小胶质细胞(C9orf72/GRN突变)→ 吞噬功能受损 → EVs清除障碍。  

○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EVs(SLC1A3+/TMEM119+)含高TDP-43 → 促炎因子(如TNF-α)增强EV摄取,加速传播。  





六、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





七、临床转化挑战与方向  

未被指南常规采纳的原因:  

1. 标准化缺失:检测阈值未统一(如Simoa、MDS),缺乏多中心验证。  

2. 灵敏度局限:CSF侵入性强;血液标志物浓度低(如TDP-43)。  

3. 病理异质性:FTLD亚型(A-E)沉积形态多样,单一标志物覆盖不足。  


未来方向:  

○ 早期诊断:肌肉pTDP-43、HDGFL2优于传统标志物(如神经丝蛋白)。  

○ 治疗监测:靶向TDP-43疗法(如单抗ACI-6677)需生物标志物评估靶点参与度。  

○ 无创技术:血液/视网膜成像等微创检测开发。  





八、结论

深入解析TDP-43蛋白病的聚集机制(核质转运异常、相分离、构象转变)、传播途径(EVs介导、胶质细胞参与)及 LOF/GOF致病循环,是开发干预策略的基础。尽管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面临标准化挑战,肌肉pTDP-43、体液TDP-43相关分子(如TDP-43、外泌体TDP-43)及EV分析技术有望推动早期诊断、精准分型及靶向治疗监测。
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