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的消逝,方向的迷失,甚至最亲爱的面孔也变得陌生。阿尔茨海默病,这个隐形的贼,正悄悄偷走无数父母的记忆与尊严。
8月8日,被称为“海默日”或者“海默医学公益日”,这一天,我们不仅庆祝海默医学的成立,更是为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和关注不断努力。五年来,海默医学始终坚持在这一天,通过举办系列公益活动,推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让更多家庭远离遗忘的阴霾。
早期发现,是抵御遗忘最有力的武器!今年,我们继续行动——
活动内容:阿尔茨海默病免费筛查
活动对象:全国范围内需要进行AD筛查的患者
免费检测时间:2025年8月7日-2025年8月10日,以物流收样时间为准
免费检测项目:P-tau217 , APOE ε2,ε3,ε4(血液4ml,EDTA紫头抗凝管)
报名方式:医院患者联系海默医学区域代表 或 致电海默医学官方电话400-969-9938
阿尔茨海默病的特点
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′s disease,AD),俗称“老年痴呆”,是一种不可逆的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。它像一块无声的橡皮擦,慢慢抹去患者的记忆,认知能力,甚至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患病率:据2015年-2018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统计,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,约有1 507万痴呆患者;其中AD患者约983万例,约占所有类型痴呆患者总人数的2/3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AD及相关痴呆患病率呈指数增长;同时女性患者的患病率高于男性,农村的患病率高于城市。
死亡率: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,AD死亡率稳步上升,死因顺位从1990年第19位跃升为2019年第6位,已成为我国人群第六大死因。
经济负担:据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对3098例AD患者调查发现,2015年我国AD患者年均费用约为13万元,其中超过67%是家庭日常护理费、交通住宿费等非直接医疗费用。
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阶段
疾病进程通常可由主观认知功能下降(SCD)➝轻度认知功能障碍(MCI)➝痴呆(dementia)逐渐进展(图1)。
图1.认知障碍疾病进展
SCD: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较之前正常状态有记忆或其他认知域下降,但客观的神经心理测试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。
MCI:患者的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较前减退,客观的神经心理检查异常,但其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,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。
痴呆:认知功能障碍引起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时则进展为痴呆期,包括轻度、中度和重度痴呆三个阶段。
SCD阶段进展到MCI阶段,通常是5~10年,MCI阶段通常持续3~5年后会进入痴呆阶段。
早发现早干预,可以减缓疾病进展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减少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。
如何进行AD早期筛查?
血检是最优的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方案。
优势一:采样方便,侵袭性小
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、PET-CT相比,AD血液检测作为一线预筛查工具,不必做腰椎穿刺,无需暴露辐射,同时性价比更高。
优势二:国内外多个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使用
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/阿尔茨海默病协会(NIA-AA)推荐血浆P-tau217用于AD诊断、分期、预后与治疗效果评估,其数值升高可独立辅助支持AD诊断。
《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(2024版)》推荐Aβ42/40比值、P-tau181、P-tau217可以用于筛查AD患者。(证据级别:1B级)
《基于社区的阿尔茨海默病三级综合防治中国专家共识(2025版)》提到APOE基因检测在AD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,可评估晚发型AD的发生风险:ε4等位基因是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风险基因,研究显示携带一个ε4等位基因的人群,其罹患AD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3.2倍,而携带2个ε4等位基因的人群,其罹患AD的风险是正常人的8-12倍。同时携带ε4等位基因的人与未携带者相比,其从轻度认知障碍向AD的转化速度也明显加快。
参考文献:
[1] Jack CR Jr, Andrews JS, et al. Revise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Alzheimer's disease: Alzheimer's Association Workgroup. Alzheimers Dement. 2024 Aug;20(8):5143-5169.
[2]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,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等.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(精简版)[J] . 中华医学杂志, 2024, 104(29) : 2701-2727.
[3]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,中国神经科学学会,衰老标志物联合体,等. 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(2024版)[J]. 中华医学杂志,2024,104(35):3292-3306.
[4]马蔚蔚,张晓玲.阿尔茨海默病社区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全科医学,2021,24(6):643-6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