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世界上,有一群小孩儿,我们叫他们为“铜娃娃”。他们的眼睛,由于铜代谢障碍,瞳孔会嵌上色素环。这群“铜娃娃”就是肝豆状核变性患儿。
(图片选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5月23日是国际肝豆关注日。这一纪念日,是由国内专注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铜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于2014年发起,也是中国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患者群体率先在世界上倡导、发起、设立的国际Wilson病(Wilson Disease,WD)纪念日,旨在宣传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知识,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罕见疾病。
什么的肝豆状核变性?
heimer
“铜娃娃”的医学名为肝豆状核变性(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,HLD),又称Wilson病(Wilson disease,WD),是因铜转运ATP酶β(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a,ATP7B)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。该病临床表现复杂,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,易漏诊、误诊。
01
流行病学
W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,主要以儿童、青少年多见,5~35岁多发,发病年龄<10岁的患者多以肝病症状首发。性别方面,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当。
有研究结果显示,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WD患者中,男性相对多见,且发病年龄更小;肝脏症状WD患者中,女性较为多见。全球ATP7B突变基因携带者为1/90,WD患病率约0.25/10000~4/10000。在欧洲近50年来估计的患病率从5/100万上升到142/100万。韩国人患病率为38.7/100万,日本人基于ATP7B致病基因突变频率推测的患病率为1.21/10000~1.96/10000。我国尚缺乏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,国内学者曾在安徽省3个县连续进行两次调查,共调查153370人,发现WD患者9例,推测患病率为0.587/10000;香港地区华人患病率约17.93/100万。考虑到一些无症状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异常,推测中国人群实际患病率可能更高。
02
发病机制
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,其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(13q14.3)。在生理情况下,ATP7B基因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(ATP7B蛋白),参与铜的跨膜转运,ATP7B蛋白一方面转运铜至反高尔基体网络并与铜蓝蛋白前体(apoceruloplasmin)结合、形成功能性的全铜蓝蛋白(holoceruloplasmin)入血;另一方面转运铜至胆汁以便排泄。ATP7B蛋白主要在肝脏表达,当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7B蛋白对铜的转运功能障碍时,铜在肝脏过量沉积,引起肝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并对脂质、蛋白质、DNA和RNA等分子造成损伤,导致肝细胞损伤、肝脏脂肪变性;铜还可激活肝星状细胞,加速肝纤维化进程。当铜超过了肝脏储存容量,就会以游离铜的形式进入血液,并在脑部、肾脏、角膜、关节以及肠道等部位过量沉积,产生肝脏外的铜毒性,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。
03
临床表现
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,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,主要表现为肝脏和/或神经系统受累。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WD发病相对较早(>2岁就可能发病),神经系统病变常较肝病晚10年出现(通常>15岁)。此外,还可出现眼部异常、溶血、肾脏损伤、骨关节异常等多种临床表现。见图1。
图1 WD患者临床表现
04
WD辅助检查
根据《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,辅助检查推荐意见如下:
1. 任何年龄,尤其青少年和青年患者,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或神经精神症状,应考虑筛查WD(1A)。
2. 怀疑WD者应进行K-F环检查,建议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采用裂隙灯检查(1B)。
3. 血清铜蓝蛋白<100mg/L,应高度怀疑WD(1B);铜蓝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,不能排除WD(1A);血清铜蓝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,可基本排除WD(2A)。
4. 对于有临床症状患者,基础24h尿铜>100μg对诊断WD非常有价值(1A);24h尿铜>40μg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和儿童患者,但特异度较低(2A);对于有症状的儿童患者,D-青霉胺激发试验24h尿铜>1600μg,对诊断WD有价值(1B)。
5. 存在Coombs阴性溶血性贫血的青少年和青年应进行WD相关检查(2C);急性严重溶血可能是WD所致ALF的初始表现(2C)。
6. 推荐ATP7B基因突变检测作为WD疑似患者的确诊方法(1B);推荐ATP7B基因突变检测作为家系筛查的一线筛查方法,特别是在WD先证者确定已有ATP7B基因突变的情况下(1B);W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应筛查WD(1A)。
7. 脑部MRI检查可作为神经系统病变WD患者病情评估和治疗疗效监测的手段(1A)。
05
诊断及鉴别诊断
对于存在任何原因不明的肝病表现、神经症状(尤其是锥体外系症状)或精神症状的患者,均应考虑WD的可能性。
由于目前尚无更好的诊断评分系统,本指南WD诊断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(Leipzig评分系统),总分≥4分可确诊,3分为疑似诊断,≤2分则排除诊断(表1)。
基于临床实用及便捷性,考虑到基因检测已逐步普及应用,肝活检有创、肝组织铜分布的不均一性,推荐按照图2的诊断流程、分步骤进行评分,一旦总分≥4分,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。
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、铜(锰)代谢紊乱、糖基化障碍疾病可出现肝脏和/或神经系统症状,可伴血清铜蓝蛋白降低、24h尿铜升高、肝脏铜沉积等一项或多项铜代谢指标异常,对于不能确诊WD、或临床诊断WD但抗铜治疗效果欠佳者需注意鉴别,见表2。
表1 2001年莱比锡第8届Wilson病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(Leipzig评分系统)
图2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流程
表2 与肝豆状核变性鉴别的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
06
治疗及监测
WD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、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。
WD是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,其长期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早晚。治疗越早,损害越轻,预后越好。WD一经确诊,即应尽快开始药物治疗。WD患者对药物反应个体差异大,目前还没有适合所有WD患者的治疗药物,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。抗铜治疗不能纠正患者的基因缺陷,即使治疗效果良好,也不能终止治疗,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、恶化、甚至肝衰竭。
近年研究结果表明,约80%~85%接受治疗的WD患者长期预后良好。医师和患者对本病的预后应有足够的信心。病情严重不是抗铜治疗的禁忌证。相反,病情越重,越需要尽快治疗。
WD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,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严重后果。因此,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、不良反应和依从性。WD治疗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,但两者并无严格定义。一般经过6~12个月初始治疗,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趋于稳定后,即可进入维持治疗。
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下,让我们一起关注这群特殊的“挑食”患儿
关爱罕见病,海默一直在路上!
生而不凡,我们共同守护每一个生命,为其健康的诞生奋斗终生!
参考文献:
1.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.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(2022年版) [J] . 中华肝脏病杂志, 2022, 30(1) : 9-20. DOI: 10.3760/cma.j.cn501113-20211217-00603.